2024年以来,梅河口市针对消费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通过调动帮扶企业、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消费帮扶的积极性,依托丰富多样的载体活动,逐步实现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的发展格局。
夯实帮扶产业基础,提供多样丰裕货源
梅河口市现有规模以上衔接资金帮扶产业项目189个,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8亿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创立了山城镇保兴泉山泉水、小杨大米、一座营活珠子、杏岭牛肉、双兴木耳、中和煎饼、黑山头冷面、兴华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有梅河口地域特色的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帮扶主体作用,积极鼓励镇村集体领先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带动农户发展小庭院、小作坊项目。目前,全市与帮扶产业关联的农副产品种类达150多种,为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消费帮扶途径,提高带贫益贫成效
一是“爱心大集”促增收。自2019年起,梅河口市已连续6年开展“爱心大集”帮扶活动,安排专人搜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自产的农副产品,以乡镇为单位固定时间、地点帮助推介销售,每年销售额都在30万元以上,直接提高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人均收入,成为全市消费帮扶工作的固有品牌。二是农副产品进食堂。组织市直部门及机关干部定点采购保兴泉山泉水达200多万元;全市80个机关、学校食堂定点采购,市新发展集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机关食堂积极采购木耳、香菇等蔬菜30余万元。三是电商平台促销售。组织乡镇与企业联合开展“2024网上年货节”“乡品焕新 直播助农节”和第四届“新电商直播吉林专场”促销活动,销售梅河大米、山珍干货、五谷杂粮等,销售金额达430.2万元。四是发展旅游促消费。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在知北村“年味大集”、东北不夜城、海龙湖设置农副产品摊位,2024年销售额达1211.7万元。
实施以销定产模式,打造促销助销平台
为确保帮扶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梅河口市建设的吉林省首家乡村振兴馆——梅河口农副产品超市于2025年1月21日正式运营。项目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15万元,通过“政府引导+国企主营+以销定产+农民受益”的运营模式,整合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以新型销售平台实现与全市19个乡镇农户的紧密合作。超市经营80余种特色农副产品,运营两个多月来,总销售额达255万元,包括门店经营70万元,食堂配送25万元,工会福利、慰问物资160万元,预计年销售额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此外,乡村振兴馆线上店铺已开设完成,成功与小娜娜传媒、大靖传媒达成合作,将在4月份举行大型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共准备40余种特色农产品,预计直播间流量可达200至300万人,线上销售额达100万元。同时,还将通过开展订购会,指导各乡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确定庭院经济种植养殖品种,签订购销合同,通过以销定产的方式,精准带动脱贫人口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