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红胖子”变成“金豆子”

时间:2025-04-02 13:31:31 来源:长春日报

分享到:

备耕时节,位于农安县永安乡民主村的达利家庭农场有了“新动作”:添置了一台新型花生播种机。


“精量播种、高效种植,这台新型花生播种机每天能作业六七十亩,今年春耕又多了一个‘好帮手’!”来到达利家庭农场,只见院子里、库房内的花生种植配套农机具应有尽有,覆膜机、播种机、摘果机……从覆膜、种植到摘果、剥壳,机械化的高效利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提高了花生的品质和产量。农场负责人孙大利说,以前种花生都是全家总动员,一年到头也经管不了多少地。这几年,农场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持续扩大花生种植版图,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亩以上。


机械化让乡村产业“落地生花”。近年来,永安乡结合当地沙质土壤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花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推广精准培育技术,发挥机械化在生产中的作用,鼓励农户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引领,科技创新赋能,组织机构保障”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路径。目前,全乡年花生种植面积达1.58万亩,年产花生3600余吨,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


“我们这里地势偏高且土地偏沙性,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渗水性强,比较适合花生的种植与生长,所以就确定了发展花生特色产业。”永安乡相关负责人表示,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对全乡耕地进行全面摸排登记,确定了龙凤村、民主村、永新村、东安村、巨宝村、六合村为花生主产区,一体化推进良种引进、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防治,为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种植模式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过去,受到农田基础设施的限制,民主村的花生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村推进,村里的种植户依托农田配套设施,实现了花生坐水种植,极大提升了花生的出苗率和产量。


“村里的农田都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传统旱作模式就是‘看天吃饭’,花生出苗率在八成左右,而利用田间地头的机井坐水种植,保水保墒几乎不掉苗。”民主村党总支书记钟德军说,“一成苗就是一成的产量,现在我们村的花生亩产普遍都在七八百斤,坐水种植单产提升效果明显。”今年,民主村花生种植面积从2000多亩扩大到3000多亩,80户村民通过花生产业增收创收。


一粒花生虽然只有0.5克~0.8克重,但对于永安乡永新村的永新种植专业合作社来说,它的分量一点儿也不轻,因为那是乡亲们增产增收的宝贝。在永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永新村找准了科学种田的方向,全村3000多亩花生采用覆膜种植技术,不仅可以保温保湿、增温促生,还可以防止害虫和病菌的侵害,抑制杂草籽进入膜层,为花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花生株数多了、密度大了,过去每亩地用15斤种子,现在每亩地得用25斤。”永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德义介绍起覆膜种植的增产门道,“我们为农户提供了种肥和飞防作业,种的都是高产、高油品种,生产的每一步都会有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合作社将产前、产中、产后衔接起来,将生产、产业、服务贯通起来,不断延长的花生产业链条,让农户们收获了更多‘真金白银’。”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良机、良法、良技的加持,现在种花生每亩增产200斤以上,每亩地增收五六百元不成问题。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一粒粒小花生已成为永安乡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