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西部篇丨苦水河畔的山楂红了

时间:2024-10-24 13:19:22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一间茅屋,一口老井,屹立在村口。

井边黄色的夯土墙上,贴着数张以前当地群众挑水打水的黑白老照片,“吃不上水”已成为村里老人讲给孩童的难忘记忆。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这里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家店乡坪合村,一条黄褐色的峡谷河道沿着村边蜿蜒而过,这条河被当地称为苦水河。

长期以来,村民们依苦水河而居。“河水盐度很高,又咸又苦!喝多了就会拉肚子。”村民张芳琴回忆说,以往各家各户都会打水窖存水,盼望着多下雨,解决人畜吃水。

“多少代人用肩膀从三四公里外挑水来用。”今年72岁的村民董银华告诉记者,过去水太缺了,村民舍不得喝挑回来的水,通常将干净的水与河水掺在一起饮用。“平时几乎洗不上澡,就算有点水,也要小心翼翼地用毛巾沾水擦身体。”他回忆说。

通渭县是甘肃18个干旱县之一,境内干旱少雨,水资源极缺,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十分之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未实施之前,通渭县群众主要通过山泉水和水窖水解决饮水问题。

据通渭县委书记邵鹏介绍,从2005年开始,通渭县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的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引洮一期陇通农村供水工程和引洮二期配套通渭县城乡供水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水厂3座,各类调蓄减压池725座,总容积166.3万立方米,提水加压泵站15座,敷设各类供水管网8080公里,全县行政村、自然村通水率均达100%、户通水率达99.9%……

随着系列措施的逐步实施,如今,黄土地迎来了新气象,全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在坪合村,记者采访中看到,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水压大而稳。各家的农耕用水和牲畜用水也非常充足。

记者想看看老董家用了几十年的挑水桶,他笑着说:“那个桶已经不知道撇到哪里去了。”

这几年,村里已经没人去挑水了。

记者在老董家厨房发现,现代化的洗漱池中间打了一个洞,将一口大缸嵌入其中。他说:“就为接住关水龙头后流下的那几滴水。”

目前,村里布满了嵌入式接雨水的管道,然而大多数农户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水窖,将屋顶、院内、道路上的雨水汇集后引入水窖,用于菜园浇灌和牲口饮用水。

“忆苦思甜,我们不会忘记以前喝苦水的日子,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大家还得省着过。”老董说。

近几年,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山川大地绿意盎然,群众生活“滋润”有味。

一系列改善民生用水的重要举措,不仅解决了群众日常用水的问题,也为当地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大透明温室中,水汽弥漫,有缠满藤蔓的绿葡萄,还有鲜红色的小辣椒。

记者来到苦水河旁常家河镇的“山楂小镇”,如今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经济插上了“翅膀”。

据通渭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海增介绍,小镇建立了光伏产业园和万亩山楂示范园,以木耳采摘、山楂等农特产品加工为主,建设现代光伏大棚84座,山楂年切片加工能力达10万吨,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93.1万人次,总收入超730万元。

蓝天白云日光足,红红的山楂绿绿的树叶,一大片山楂树林倒映在旁边巨大的蓄水池中。

几千颗山楂干铺成的五星红旗、硕大的表演舞台、一排排小木屋……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山楂小镇”已成为附近居民近郊出游的新选择。

据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肃省采取“建大、并中、减小”方式,进一步优化农村供水布局。截至2023年底,甘肃建成运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7372处,分散供水工程16.69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覆盖人口比例达91%和6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条河水观民生,一片山楂林看产业。从等天下雨,到通了自来水。苦水变“甜”的故事,正是我国西北民生改善和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苦水河畔的人心“甜”了,黄土地上的山楂红了,日子越发红火起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