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粮田变“良田” 打开黑土地丰产“密码” 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丰产之基

时间:2024-08-20 14:22:19 来源:长春日报

分享到:

初秋时节,黑土地上碧波涌动,青纱帐里郁郁葱葱……行走在富饶的长春大地上,翠绿的田野一望无垠,一幅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画卷映入眼帘,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近年来,长春市始终坚持高位统筹,紧密结合耕地资源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生产保障能力,重点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截至今年6月底,随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设完成,长春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24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6.39%。从高产的“黄金玉米带”到广袤的“白金水稻田”,从肥沃的“黑土粮仓”到纵横的“田间沟渠”,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新模式、打造新样板,实现工作效率、工程质量、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悄然掀起了一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

强化指标争取,狠抓项目实施,开展试点示范……今年,长春市重点推进23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成立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起组织领导、目标任务、资金保障、业务培训“四个体系”。1~6月份,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203.51万亩,占全年总任务的85.17%,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打开了黑土地上的丰产“密码”。

农安县龙王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启动工程化试点

示范农田引领建设新方向

来到位于双阳区齐家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放眼望去是整齐的田间生产路、灌溉渠道和防护堤岸,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微风吹过阵阵稻花香……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正在描绘着一幅农业生态更好、生产基础更坚实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作为长春市第一批工程化试点项目,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由长春城开农业投资发展集团建设,涵盖曙光村、长泡村、广生村、管家村四个村落,总建设面积2万亩,其中水田1.23万亩、旱田0.77万亩。示范区重点开展土地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

“过去,一到汛期雨水过大,稻田就会内涝,而且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泥泞不堪。”望着眼前的沃土良田,长泡村主要负责人感慨地说,“自从去年村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原来零散的小块田、沟渠和田间道路连接成集中的大块田,实现渠、沟、路全配套,灌溉和耕种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打造农田样板,推进试点先行。长春市在省内率先启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建设,探索“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模式,并在双阳区、公主岭市、德惠市等地设立项目区,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在建设中加快普及应用,示范引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方向。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究竟“高”在哪?整个示范区重点突出“三化促三高”理念,即以集约化促进高产、以智慧化促进高质、以融合化促进高效。如今,通过土壤改良、智慧农业技术及综合配套建设,项目区内实现了化肥使用量减少15%~20%,农药使用量减少30%,灌溉水使用量减少10%以上的目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建设取得新突破。

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整齐的田间生产路、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

“建管护用”一体化

节本增效功在高标准农田

“打开阀门就出水,灌溉效果好着呢!”在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站在崭新的小井房旁说,“哪片地缺水、哪块地缺肥,利用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就能控制上千亩农田的灌溉和施肥。”

在这片3200亩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不仅路、井、水、电、管网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线。“我们在农田里铺设了浅埋滴灌设施,管线通过主管道与机井相连。”作为一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张凤财对农田再熟悉不过,眼下他种粮积极性十足,“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就是咱增收致富的‘宝地’,旱能灌、涝能排,每100亩农田使用一口机井,确保每一垄土地都能享受到精准灌溉,实现了高密度种植,每公顷产量有望突破3.5万斤!”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区域广、建设周期长,长春市探索“建管护用”一体化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破解标准低、占地难、质量差、管护不到位等难题,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粮食产量提升10%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粮食想增产,好种、好地、好技术是关键。近年来,随着长春市高标准农田版图的扩大,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高效利用,成为摆在眼前的又一个课题。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会种田变“慧”种田 

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既有刚启动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也有升级版的“智慧农田”。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面,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土田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田埂和硬化水渠;高处布设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灌排管网、绿色防控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这几年发生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变化让人欣喜,稻田里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改变。“以前地块分散,农田里高低不平、杂乱无章,加上田间没有硬化路,收割机开不进来,种粮大户都不愿意接收土地。”红旗村村民张兴海做了对比,“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和划分,硬化过的水渠将每块农田连接在一起,新修的灌渠旱能浇、涝能排,地也变得好种了,托管、流转心里都有底!”

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喜人变化,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得头头是道,“过去春怕旱、夏怕虫、秋怕涝,冬天水稻秸秆没处收。如今是土肥沃、旱能浇、涝能排,农田铺设管网,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秋收亩产能过千斤。”

小账连大账,良田配良法,粮食稳增产。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长春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挖掘增产潜力

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建设高标准农田,释放规模效应,农民成了最大受益者。在公主岭市二十家子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通过开展水源井、输配电、排水沟渠、土壤改良等项目建设,昔日贫瘠的农田有了沃土良田的潜质。

“我们这里有一条排水沟渠,经过雨水冲刷后损毁,导致排水不畅。”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施工人员通过开展修缮沟渠作业,恢复了排水沟渠的原貌,确保田间排水通畅。“修渠、建路、打井、平整土地,每项对咱来说都是大好事,在高标准农田上种地,准保能有个好收成。”当地农民感叹道。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等技术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长春市通过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单一措施或综合措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护航。根据典型项目调查,在高标准农田的作用下,耕作成本减少5%~15%,生产效率提高10%~20%,机械化水平提升15%~20%,规模经营流转率至少提高30%。

“建成高标准农田,将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壤肥力和增产潜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壤改良、修缮水利等措施,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完善灌溉与排水系统,落细管护措施,使原本贫瘠、零碎的土地整合成片,有助于全市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高度。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