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近年来,桑树台镇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棚膜产业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科学种植和全链条发展,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奏响乡村振兴华美乐章。
春光正好,走进桑树台镇西桑树台村藤稔葡萄种植大棚,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果香与泥土芬芳。村民们穿梭在葡萄架间,小心翼翼地修剪着葡萄藤,他们告诉记者,眼下,正值藤稔葡萄开花坐果的关键时期,不仅决定着葡萄的产量,更关系着村集体的“钱袋子”能否鼓起来。
西桑树台村 为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王殿杰:我们这个大棚有46栋,2024年产值是11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150余人次,人均1万元,预计在2025年产值(量)在30万斤,年产值能达300万元。
为了让棚膜产业更具竞争力,西桑树台村不断探索创新,依托“棚膜经济”,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同样,在桑树台镇春园村耀军家庭农场,33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此务工的村民们也在大棚里面忙碌着,只不过这些大棚里面种植的不是藤稔葡萄,而是美味可口的草莓柿子。凭借独特的口感和高品质,该农场的草莓柿子已与多家商超、生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订单供不应求。
桑树台镇 春园村耀军家庭农场 负责人 郑耀军:园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33栋日光温室,每栋大约在一亩地,能种两茬草莓柿子,每茬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一茬的收入在3万至4万元左右,园区总收入一年在15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带动周边就业人数能在200人次左右。此外,我这还是公主岭市残联设立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能带动18到20人(残疾人)。
如今,棚膜产业已成为桑树台镇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桑树台镇正以棚膜产业为纽带,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产业更强,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大步迈进。
桑树台镇 副镇长 刘明坤:我镇大力发展棚膜经济,目前已建成8家规模化棚膜园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种植格局。其中,3家园区采用蔬菜水果复合种植模式,5家园区专注蔬菜种植。主要种植品种丰富多样,水果类包括草莓、番茄、葡萄等时令鲜果,蔬菜类以豆角、茄子、辣椒等优质品种为主。这些园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带动了4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年综合收益突破500万元,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