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满族乡位于公主岭市最南端,地处“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龙山满族乡积极探索满族非遗美食与当地文旅相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满族油茶面、八大碗以及饽饽等传统非遗小吃,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
在龙山满族乡当地颇负盛名的饭馆内,厨师正做着满族传统的菜肴八大碗,手中的炒勺与铁锅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裹着琥珀色汤汁的鸡肉块,粉嫩的血肠和雪白的豆腐在厨师独特的烹饪手法和丰富的食材组合下,成为餐桌上一道道精美的艺术品。当地的满族饽饽小吃同样小有名气,在村民陈艳春的家中,她和女儿正用传统手法揉制“苏耗子饽饽”,将红豆馅裹进糯米皮,再包上翠绿的苏子叶,转眼间,一个个白白糯糯的“苏耗子饽饽”就展现在眼前。
村民 陈艳春:刚刚我们做的是玉米浆包、苏耗子饽饽和驴打滚儿,这是我们东北满族传统的美食,我们也想把这种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八只陶瓷海碗盛满的不仅是满族先民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在龙山满族乡非遗美食中,庞氏满族油茶制作技艺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制作技艺已传承五代,历经百年。传统的满族油茶面,最初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炒制而成。如今,在传承人的创新下,融入了白面、腰果、花生、核桃等坚果,营养更加丰富,口感也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还延伸到包装设计和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和文旅活动推广,让这一传统小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庞氏满族油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林雪:2023年的时候,(满族油茶)被认定为“长春礼物”,2024年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我们现在也积极和文旅相融合,我们把庞氏满族油茶制作技艺的整个制作流程,开发成了一个研学课程,通过孩子们体验我们庞氏满族油茶制作,让大家在体验中去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赋能旅游,旅游活化非遗。去年,龙山满族乡依靠大龙山文化园举办了两场“非遗+文旅”的大型活动,日均客流量2000余人,年均客流量达到40万人以上,较往年同比增长60%,非遗产品现场销售额达到万元以上。接下来,龙山满族乡将打造出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让游客在参观自然美景的同时,体验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美食、听非遗故事的乐趣。让满族非遗美食在保护与创新中持续发展,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真正实现让非遗“活”起来、文旅“火”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