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将论文写在黑土地上——记吉林农大老师王秋举和她的稻渔科技小院

时间:2023-05-15 15:48:40 来源:魅力公主岭

分享到:

立夏时节,在公主岭市南崴子村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株株翠绿的水稻幼苗正在温暖的育苗大棚里茁壮成长,静静等待着插秧的时机。

一场有关它们和它们的“新朋友”——小龙虾的对话也正在这里热烈地进行着:种什么样的品种、用什么样的肥、小龙虾怎样饲养……

说话的这两个人,是合作社理事长赵春雨和南崴子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秋举。王秋举是吉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在合作社的试验田里研究“稻渔种养结合技术”已经5年了。据她回忆,这个技术在5年前可不像现在这般炙手可热。

当时,很多地区都在发展稻渔种养结合,但蟹苗洒下去后缺乏管理意识。这不但是吉林水产人的一个痛点,也成了王秋举的一块心病。于是,王秋举决定必须到村里去,自己先当一位农民,才能知道农民心里怎么想。

2018年,在省科协和省农业厅的牵头组织下,王秋举依托公主岭市南崴子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稻渔科技小院,利用合作社的田地开展科研攻关,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

每年从水稻插秧前开始,王秋举夫妇就带着学生来到科技小院“驻扎”,一待就是大半年。起初,周边百姓对王秋举团队并不认可,因为大家并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最为艰难的2020年,王秋举身怀六甲,又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她一筹莫展。这时,赵春雨和合作社的社员们自告奋勇承担起了螃蟹投喂的任务。也正是那一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换来了合作社的水稻、螃蟹“双丰收”。

赵春雨说,传统种植方式产出的大米,市场价在每斤两块六到两块七。而蟹田米少用农药、少施肥,让米的品质提高了,在市场上能卖到每斤五块钱。同时,每亩地能产出30斤左右稻田蟹,也能增加收益。

一笔账算下来,稻田养殖虾蟹的模式每公顷能增收1300元左右,乡亲们头一次见识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威力。

如此一来,合作社的社员们心服口服,都成了“稻渔种养结合技术”的“活广告”。口口相传,科技小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寻找“致富密码”的农民。王秋举便借此机会开展技术推广。

王秋举告诉农民们,要保证螃蟹的成活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就要尽量使用有机肥。螃蟹以稻田里的小虫、杂草嫩芽、水体中的藻类等天然饵料为食,产生的粪便也能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这样的种养结合对水稻和螃蟹的生长都有利。

在王秋举身体力行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今年,合作社的试验田已经从最初的不到10亩扩大到了500多亩。

又是一年春耕在即,王秋举也“趁热打铁”,接连举办了虾蟹科普知识、养殖技术宣讲活动和备春耕线上技术培训——今年他们已经举办了四次培训,计划在放养蟹苗之前再举办两次。这些培训都是公益性质的,为的就是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科技小院就像一颗“火种”,在传统稻米产区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科技之光。

今年,南崴子村凭借着稻米产业发展优势,成功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王秋举和她的团队功不可没。眼下,他们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尝试——继稻田蟹之后还要培育稻田虾,再有一个月,科技小院的试验田就将正式迎接它们的到来。

现在,王秋举希望,可以在两到三年内,将这项技术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希望自己和团队能够一直学以致用,将论文写在这片黑土地上。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