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珍珠玲珑雅致,光彩夺目。然而,作为有机宝石,由于化学成分的特殊性,珍珠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容易氧化变黄,失去原有的光泽。古代工匠们虽不具备现代化学知识,但为了尽可能提高珠宝的价值、恢复珍珠的夺人光彩,经过长期探索,他们掌握了珍珠特性,形成了对珍珠光泽消退等原因的正确认识,总结出了若干修复法。
古人曾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珍珠的品质,如加热并疏松珍珠结构后,用溶液溶解或带出杂质、用碳酸钠等碱性物质清洁修复、用营养物质或细微蜡填补珍珠表面缝隙和空洞并进行抛光、用白色染料染色并固定,以及用弱酸洗去珍珠层表面疏松盐类等。其中的碱清洁修复法被广泛记载于各种古籍中,它不仅能够有效去除珍珠表面的黄化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珍珠的自然光泽。这种修复法涉及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在中世纪伊斯兰宝石学著作、欧洲手工业手册,以及中国道家黄白术文献和日用类书中,均对珍珠翻新术进行过详略不一的记载,其中对于碱修复法的记载相当丰富。
中国古代文献里也对碱修复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修复某种涂层损伤或陈旧变红的珍珠(赤色珠)。元朝以后,记载各类日常生活知识的书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就载有珍珠修复法。
具体方法为先把珍珠放入奶中浸泡一夜,第二天用“益母草烧灰淋汁”,把珍珠放入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入少量麦麸,轻轻揉洗。这一记载虽包括原料和步骤,但定量不是很精确,这可能是因为受到日用类书体裁所限,所载知识存在意会性。虽然中外配方的细节存在差异,但所用原理是一致的,即都采用碱清洁。

通过了解史料,可以总结出古代记载的珍珠碱清洁法修复工艺主要包括清洗、浸泡碱清洁液、加热、抛光等步骤。
清洗是预处理的步骤,使用清水和干净的软布擦拭清除珍珠表面的污浊物即可。
浸泡碱清洁液与加热是修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古法碱清洁液与现代的漂白液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对壳角蛋白进行作用,清除珍珠表层上附着的污染物黑斑和黄色色素,达到增白的目的。
如果不借助加热或搅拌等外力作用,苏打溶液、肥皂水、草木灰等碱性溶液仅能处理一般的表面污浊,而加热可使珍珠得到一定程度的增白。这是因为,加热能够让碱性溶液加速水解珍珠层的壳角蛋白,让文石板片之间出现缝隙,从而让更多清洁液进入到文石层。另外,一些文石板片会因受力不均匀及性状不稳定而断开,破坏板片的结晶结构,让珍珠层产生更多微孔,色素分子无法继续吸附、聚集在蛋白质纤维上,变色珍珠由此脱色、变白。
作为珍珠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抛光对经历化学反应后的珍珠重现光彩也很重要。如果抛光效果理想,珍珠将显得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中国古代配方增加了后续的抛光过程,使用的麦麸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抛光效果。抛光介质填补了珍珠层中的孔隙,可以有效改善珍珠的光泽度。古人妥善利用了当时容易获得的材料,并能够进行符合科学原理的实践,从而达到修复珍珠的目的。
珍珠优化方法在古籍中的广泛出现,证明了古代世界各地的珠宝工匠很可能都或多或少地从事过相关工作。珍珠修复术则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些珍珠修复法被同时代书籍收录,又在后世不断地被加以改进,这表明珍珠修复技术不仅拥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还蕴含着从业者孜孜以求的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