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龙蒿,相信很多人都对它比较陌生。确实,与青蒿、艾蒿和茵陈蒿等同属植物相比,龙蒿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是那么高。在我国不少地方,龙蒿常被误称为“青蒿”或“茵陈草”,有时甚至干脆被视为没有具体名字的野蒿。事实上,龙蒿不仅是蒿属植物中一个重要的专门种类,而且是蒿属中唯一被人们当作香味调料的植物。在欧洲,尤其是法国,龙蒿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调味品,与洋芫荽、虾夷葱和细叶芹一道成为法式料理的“四大香草”,被誉为法餐的“灵魂”。
龙蒿之名的由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由于龙蒿的根部形状比较特殊,长得很像盘旋的龙,因而得名“龙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欧洲,出于对神化动物的崇敬,人们常用“龙”来命名那些具有治疗毒虫蜇伤或动物咬伤功效的草药,龙蒿也因此而得名。由此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龙蒿之名的含义是一致的。这种被尊为“小龙”的蒿草,凭借其特殊的香味和功效,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喜爱。
龙蒿又名蛇蒿、椒蒿、香艾菊、他拉根、狭叶青蒿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其株高通常在0.5~2米,全株无毛;主根垂直粗大,呈木质化;根状茎粗长,直立或斜生成丛状,近基部的茎干木质化,中上部有较多分枝,呈斜上展开生长;叶绿色,无叶柄,下部叶于花期凋谢,中部叶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部叶与苞片略微短小;头状花序多数,近球形、卵形或半球形,直径2、3毫米,在茎干上排列成展开的圆锥状,花色为绿白色或黄色;瘦果为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期为7、8月份,果期在8~10月。
龙蒿之所以能够成为调味香草,主要在于它的气味相对于其他蒿草要清新、柔和许多。龙蒿的枝叶中含有茴香脑、芳樟醇、香叶醇等非常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因此,它的味道有点儿像小茴香,又有点儿像薄荷、甘草或者罗勒,甚至还带着一丝奶油的香甜,具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的神奇作用,特别适合作为调味香料使用。
龙蒿原产在西伯利亚及西亚地区,现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各国以及亚洲的中国、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其中,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河北、山西和陕西的北部均有生长。
在我国新疆,人们常常挖取龙蒿的根茎,晒干后研磨成末,用来代替辣椒作为调味品;在一些东欧国家,人们会用龙蒿制作一种名为Tarhun的碳酸饮料,其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无穷;高加索山区的俄罗斯人还喜欢将其直接榨成龙蒿汁,这种色泽鲜艳的绿色神奇饮料喝起来有一种大料和薄荷的味道,非常上头。如今,在很多俄罗斯超市或者餐馆里,都能买到包装好的或鲜榨的龙蒿汁。
当然,最能让龙蒿大显身手的,还是法式餐饮。由于龙蒿的香味具有很强的调和性,可以广泛用来给猪肉、牛肉、鸡鸭、禽蛋、鱼类等荤食和土豆、番茄、洋葱、韭菜、芦笋、香菇、豆类、花椰菜、胡萝卜及米饭等素食调味,而且其自身的独特香味能有效解除食物的油腻感,因而在法式料理中演绎出了琳琅满目的调味食用方法。比如,将新鲜的龙蒿叶片切成碎末,撒在馅料、炒蛋或清汤之中,可为这些食物增添一种美妙的味道;用新鲜的龙蒿与鸡肉一起拌成沙拉,也是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法国人还非常喜欢将新鲜的龙蒿碎末拌在蛋黄沙拉酱中,用龙蒿的清香来调和蛋黄沙拉酱的油腻感;即便直接拿白煮蛋或水煮土豆蘸着这种龙蒿甜酱来吃,也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用新鲜龙蒿调味之外,人们更多把龙蒿的风干叶片作为香辛调味料。在烤鸡的时候,既可将龙蒿掺入填塞料中,也可直接撒抹在烤鸡上,都能使烤鸡变得更为鲜香美味。在法式料理中非常有名的伯纳西酱也是以龙蒿为主料制作的,这种以亨利四世的出生地命名的淡黄色酱汁是牛排的最常规酱料之一,由龙蒿和黄油、鸡蛋黄、葡萄酒醋、小洋葱制作而成,与牛排堪称绝配。此外,龙蒿还很适合与酸性配料一起使用,可充分发挥自身的香味,因此常被加入醋、芥末、酱料、腌菜、柠檬汁或开胃小菜中提味。
龙蒿不仅气味芳香,而且营养丰富,富含碘、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其鲜嫩的茎叶口感清甜,略带苦味,非常适口。因此,除了作为香料调味品,龙蒿还可以作为一种时令蔬菜直接食用。通常是在春夏两季采摘其嫩茎叶,去杂洗净,用沸水浸烫一下,换冷水漂洗干净后,挤干水分,便可凉拌、清炒、炖汤或做馅食用。需要注意的是,龙蒿的精油中含有甲基黄酮,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虽然在短期内适量食用对身体健康并无影响,但若长期食用,有可能致癌。有些皮肤过敏者在接触了龙蒿之后,还会引发皮肤炎症。因此,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对蒿草过敏者以及胆结石、克罗恩病和癌症患者应禁用龙蒿。
另外,由于龙蒿的青干草养分含量丰富,粗蛋白质、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较低,也可作为牲畜饲料。不过,各种禽畜一般都不喜食这样的龙蒿,只有等到秋季植株枯黄后,其适口性有所提高,畜禽才会进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