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有一种民间习俗,即给新生儿喂“开口茶”。这种特殊的茶汤用不同的中药材熬煮而成,是专为新生婴儿准备的。

据说,新生婴儿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胎毒”,会导致皮肤过敏反应,甚至引发疥疮、痘疹、痈疖等皮肤损伤。“开口茶”便是针对这些“胎毒”而设计的。人们认为“开口茶”可以为新生婴儿清火排毒,有效清除其体内的胎毒,使他们免受各种疥疮痈疖的困扰;而且,“开口茶”所用的药材大多味苦,这也寄寓着长辈对后代在生活中可以先苦后甜的祈愿。
喝“开口茶”之风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从宫廷到民间,以服用“开口茶”来排胎毒的习俗蔚然成风。相传,清同治帝刚出生时,尽管神态肤色都正常,太医还是依惯例给他服用了名为“福寿丹”的“开口茶”。
尽管不少地区都有喝“开口茶”的习俗,但不同地区的“开口茶”在具体成分上差别很大:有些地方用菊花、金银花、竹叶、山楂等清火药熬制“开口茶”;也有的地方用黄连、大黄、黄柏等苦味药煎成“开口茶”;还有的地方用白莲须煲鸡蛋,甚至直接拿六神丸溶解调制成“开口茶”。在南方很多地区,人们则习惯把钩藤当作泡制“开口茶”的主要原料之一,这种习俗从南北朝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钩藤茶又被称为“开口茶”。
我国古代中医普遍认为,钩藤是一种特别适合婴幼儿使用的药材,用钩藤制成的“开口茶”具有败火热、助消化、通利大小便、止啼哭和防惊风的功效。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就称钩藤“主小儿寒热,惊痫”。晋代医药学家葛洪也说:“治小儿方多用之(钩藤)。”
钩藤(拉丁学名为Uncaria rhynchophylla),又名钩丁、钩耳、勾藤、钓藤、吊藤、藤钩子、钓钩藤、挂钩藤、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是茜草科钩藤属的藤本植物。因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且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故而钩藤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以及日本的野外山林都有较广的分布,多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溪边或丘陵地带的疏生杂木林间及林缘,还有低矮的灌木丛中。
作为一种野生于山间的藤本植物,钩藤有着粗壮发达的根系和柔软细长的枝条,其根部前端有自然萌发小芽的习性,可进行分株繁殖;其嫩枝呈方柱形或略有四棱角,无毛,十分纤细;老枝质地坚韧但并不致密,黄白色的茎髓似海绵般松软,故不易折断,带腋芽的成熟枝条还可用于扦插繁殖。
钩藤的叶片为纸质,叶形呈椭圆或椭圆状长圆形,顶端短尖或骤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时稍下延;叶长5~12厘米,宽3~7厘米,两面均无毛;侧脉4~8对,脉腋窝陷有黏液毛;鲜叶绿色,干时变为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有时被有白粉;叶柄长5~15毫米,无毛;托叶狭三角形,深2裂达全长的三分之二,裂片线形至三角状披针形。
作为一味应用已久的中药材,钩藤在清热镇惊、平肝熄风、通络活血等方面的功效毋庸置疑;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给新生儿喂服“开口茶”这一做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
其理由是,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消化系统也十分脆弱;而清热解毒的“开口茶”基本都是用寒性的中草药泡制,对肠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如果盲目给新生儿喂服“开口茶”,很容易导致他们脾胃虚寒,进而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会造成胃出血,危及生命安全。钩藤茶也不例外,其性味甘苦、寒凉,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于器官娇嫩、发育不全的新生儿来说,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损害。
营养专家认为母乳是新生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以及黄疸、低血糖等常见病症的发生。专家建议尽量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配方奶,更不用说服用由纯中草药熬制的“开口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