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生活小百科丨西行丝路的茶叶旅行!

时间:2024-09-18 10:21:20 来源:魅力公主岭

分享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全世界所有关于“茶”的单词都与普通话的发音Cha或闽南话的发音Tie相关。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云南等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饮茶。约从宋代开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已经流传中国大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茶叶完成了从中原到边疆的旅行。从此,无论是高寒缺氧的雪域西藏,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还是大漠绿洲交错的辽阔西域,大中华区域之内到处飘溢着茶香。因为茶叶的持续输入,边疆人民的饮食内容和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这也使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血脉联系进一步加强。

19世纪中晚期,随着茶在全世界的流行,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其来源问题。如清末外交家张德彝在《四述奇》中写道:“英人呼茶曰‘替’,法人呼茶曰‘代’,俄人呼茶曰‘柴’。茶、柴两音相近,以其贩走北路故也。”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追溯了茶叶的世界旅行。其中以德国学者德弗尔,美国学者劳费尔,日本学者角山荣,中国学者黄时鉴、陈保亚等为代表。如角山荣在《茶的世界史》一书中指出:“(茶)语言的传播大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广东话系谱的CHA通过陆路,向北传到了北京、朝鲜、日本、蒙古,向西从西藏、孟加拉、印度传到了中近东乃至东欧圈之一部……福建话的THY系谱,则受到同厦门开始了直接贸易的荷兰的强烈影响,茶通过荷兰从西欧各国传向北欧。”

在中国北方语系中,茶音Cha。历史上,茶作荼。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这里的“荼”就是茶。明末顾炎武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其说已详之《唐韵正》。”最新考古发现表明,在汉晋或更早时期,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合作研究发现,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古墓葬中发现的“疑似茶叶”的植物出土时已呈黑色团状,经测定内含只有茶叶才具有的茶叶植钙体和丰富的茶氨、咖啡因等成分,因而可以确定“这些植物遗存都是茶叶”。

吕厚远研究员认为,高寒环境下的青藏高原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所以“故如甲木出土的茶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 藏族普遍饮茶要到唐代中期,《汉藏史集》中记载:“此王在位之时,吐蕃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此王”是指松赞干布的孙子都松莽布支,在位时间约为676—704年。

关于茶叶西行,汉文史料显示唐初的回鹘已有饮茶习俗。《新唐书》中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中也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的记载。当时的回鹘汗国占地辽阔,东与唐帝国贸易,西与中亚粟特文化勾连,饮茶的习俗可能继续西行。陈保亚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藏语、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还是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土耳其语等,都将茶读作与Cha近似的音。

从宋代开始,茶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随着饮茶习俗的西传,西部边疆民族对茶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宋史》中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为了互通有无、巩固边防,宋朝首开“茶马互市”,以茶易马。

但茶叶经西域继续向西旅行耗时颇久,从时间上看,直到9世纪中期,才有一位佚名的阿拉伯作家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准确记录了中国人的茶:“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为‘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盐税和这种植物税就是国王的全部财富。”大概到了13、14世纪,茶叶和饮茶习俗才在阿拉伯世界流传开来。

17世纪初,茶叶旅行到俄国。俄国人早期的饮茶习惯与统治过他们的蒙古人关系密切。史载1618年,一位明朝使臣向沙皇赠茶作为礼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中国茶叶逐步输入俄国。到了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饮茶成风,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穷人》中,借用主人公的口吻说:“现在,您要知道,我的亲人儿,不喝茶总觉得很难为情。这里的人手头都宽,我一有寒酸相就觉得难为情了。我喝茶是为了别人,瓦兰卡,为了面子,为了气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