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来自父母的语言“飞刀”,如何躲得开?

时间:2021-04-20 14:27:35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分享到:

“我什么都优先儿子来,你就不要想了”“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电影《我的姐姐》里,父母对女儿的冷漠直白地戳中了万千人的痛点。家庭中的语言暴力,杀伤力来自舌头,却比拳头下的伤害更隐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庭语言暴力这件事。

图片来源:网易

“这点活都干不好,你还会干什么”“生你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实实在在发生在一些家庭。家庭语言暴力,正是指使用辱骂、诋毁、蔑视、讽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的行为,属于精神伤害范畴。出自朝夕相处的家人之口,伴随一日三餐、融入日常生活,打击否定、威胁恐吓、习惯性与他人对比等语言让很多人心灵备受创伤。

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其中的语言暴力并不是小事。恶言如刀,长此以往,家庭氛围将变得紧张,温暖的港湾将变成冰冷的地窖,互相信任的家人将变成戒备最深的对象。一项调查还发现,在家里“经常被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不少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身心得不到应有的舒展,无法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有的性格扭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成为家庭乃至社会无法承受之痛。

有媒体调查发现,家庭语言暴力中,父母是主要的施暴者。这也指向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子女总被父母视为不成熟的小孩甚至是“私有财产”,而非平等对话的独立个体。有的父母与女儿的疏远,反映了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一些家庭关系不融洽,子女容易变成顺手的“出气筒”;有的父母将期望强加于孩子,在责备和嘲讽中纾解自己的焦虑……“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好好说话”的背后,折射出一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图源网络

事实上,“不好好说话”并不完全是嫌弃、仇恨,很多时候打出的同样是爱的旗号。有的是情急之下口不择言,有的是忽略孩子感受的抱怨、对比,有的则隐藏着“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教育观念的翻版。引人深思的是,当语言暴力的伤害被展示给家长看时,不少人表示震惊。“没想到这么严重”“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我们也不容易”……这一方面说明不少家长压根不知道说出去的话已变成甩出去的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道德绑架、情感束缚等亟待改变的教育方法问题。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除了对于孩子,对于伴侣,甚至对于长辈,语言暴力也同样存在。家庭语言暴力发生在家门内,但不该也不能因隐蔽就视而不见。从这个角度看,让更多人认识到家庭语言暴力的存在和杀伤力,是一个重要的开始。近些年,从网络话题热议,到影视作品呈现,更多伤痛被看见,也让更多人知道,“恶语伤人”是不容忽视的隐形家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怎么念好这部经,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生活中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也会有话赶话时的恶语怨怼,但只要能够直面问题、有效沟通,能够在反省中改过、在改过中弥合,一时的负能量就不会成为屋檐之下挥之不去的阴霾。此前,有人曾发起“每天一句正面管教语言”打卡活动,提倡家长少些大声嘶吼,多些温柔以待,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尝试。消除语言暴力,莫不如从好好说话做起吧。

这正是:

语言暴力堪比甩刀,好好说话才是正道。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