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怀德著名乡贤赵鉴清(字声远)著有《耕礼堂家训》传世,惜一直未能得见真容。
《耕礼堂家训》封面
一日,于“孔夫子旧书网”淘宝,无意中查到其2020年一条关于古旧书“《耕礼堂家训》(原名《趁早言》)卷下”拍卖成交记录,并挂留拍卖实物图片五幅。细阅之,竟是久觅不得之物。以图复制,释录成文。今日闲暇,发出以飨同知同好。
首幅图片为书籍封面原貌。白绵纸线订,竖排书名。“耕礼堂家训”五个大字,凝神注力,遒劲舒张,应为声远先生亲笔。下边“卷下”两字宋体木刻,明白标示该书分体装订为卷上卷下两部分,此乃下半卷。
该半卷的首篇文章为《戒赌》。恭录如下:
《戒赌》内文
《戒赌》
“世之有损之无益者,莫赌若也。人虽至恶,亦或有天良发现时,惟入赌场,纯是一片损人利己之心,甚而插圈弄套,行同鬼蜮。见人之有,恨不攫而取之,此坏心术也!人之品类,良贱攸分,惟入赌场,但问钱之有无,不论人之高下,奴仆厮役并肩列坐,此坏人品也!赌博之禁,律令綦严,轻则杖枷,重则遣徙,以无辜之人,受囹圄之灾,此乃以身试法也!赌博场中鲜有善类,一铢半文,横眉努目,甚而肆其狂悖,任意凌人。忍之则情所难甘,较之则凶危立至。此乃无故取祸也!人莫不乐有……”
因该卷只显示一张照片,背页不得见。余下文字内容亦不得知。(原文无标,笔者不惴,鼓勇识断。下同。)
照片显示第二篇文章为《不作昧心生涯》。恭录如下:
《不作昧心生涯》内文
《不作昧心生涯》
“自黄帝日中为市,懋迁有无是商贾,乃世之不可一日无者,故列四民之中。陶朱端木,亦尝为之治。战国而后,人尚誇诈,惟利是图。吕不韦以阳翟大贾,见奇货可居,竟诡计以盗人家国,其他可不论矣!炎汉初兴,贾人子不登仕籍,豈非以其见利忘义乎?降至近世,愈不可问矣!大斗小称,假货低银,诡诈百出,欺哄愚蠢,名为生涯,实同攫窃!以至俗有云:买卖钱六十年。况有不逮六十年者乎?儿作生意可与执事言明:以有易无,俟时待价,公平交易,和气生财,苟不顾义理,则世之昧心取财者多术,何必出资本以作此孽耶!至于药行所关……”
此幅照片虽然跑焦不清,但经细辨,仍得其文。遗憾之处如首篇,不得篇尾,余义失知。
第四幅照片为首跋,撰者袁金凯。实录如下:
“壬戌十月,余以奉直言归于好,由京师返沈。一日过商会,晤张君牧原,出《耕礼堂家训》,谓此怀德赵乃棠孝廉尊人声远先生之所著,请跋语以广其传。余与乃棠之弟芾棠相契识,又闻吾友世学士仁甫数称其家教。乃遂条披读,语皆亲切有味,诚布帛黍菽之常理,为谈修齐者所莫能外,最后立孝田,置义产,沾溉族类,取则古人,尤裨世教。果若此,赵氏之泽庸有既欤?
十一月念八日辽阳袁金铠跋于哈尔滨秦岗”
袁金铠跋
袁金凯,(1870年-1947年),字洁珊,晚号佣庐,辽阳县人,清末秀才。曾任清谘议局副议长、张作霖参议、伪满洲国奉天省省长、伪满参议府参议,被民国政府列为下令通缉的东北十大汉奸之一。著有《中庸集解》、《连湾杂著》等书。袁金凯为此书作跋时间为民国11年(1922年),其时任张作霖帅府参议。
跋文中有“吾友世学士仁甫”曾多次称赞赵氏家教的话,这个世仁甫也是大有来头:
世荣,字仁甫,号耀东。1860年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县会元乡金花楼村。蒙古族,姓土默特氏,后取汉字姓刘。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相继担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专职为光绪皇帝讲解经史及编修皇帝每日言行录,是光绪皇帝的近臣。晚年被张学良聘为《奉天通志》总纂之一。有《静观斋遗著》21册传世。
第五幅照片为赵鉴清三个儿子晋升、晋臣、晋勋合撰的尾跋。其文如下:
“豈仅训家乎?民国二年正月,
先公弃养,亟取是编稿本,录副请仁甫学士审定,蒙惠弁言,并劝付梓。爰试印二百,部分送亲知,兹以索观者众,复排印若干部。不肖等于先训愧未力行,而犹靦为此者。广先泽而公之世,庶己人知自好,俗尽返淳,亦稍慰。
先公著训之微意也夫。
民国十三年三月 不肖晋升、晋臣、晋勋敬跋
尾跋中不但说明了此书刊印册数,而且再一次提到了世仁甫翰林大学士为该书撰写了序文,并劝赵家父子将此书印行传世的往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书的出版传世,是得到世仁甫鼎力相助的。一个文名响亮的翰林大学士,甘为这样一本平民家训站台叫好,个中原因不外两点:一是两人之间私谊笃重,二是对该书内容质量推崇肯定。
剖析目前所能看到的两篇家训内文《戒赌》与《不作昧心生涯》,赵鉴清先生的一片劝世之心跃然纸上。“坏心术”“坏人品” “以身试法”“ 无故取祸”;“大斗小称,假货低银,诡诈百出,欺哄愚蠢,名为生涯,实同攫窃!”“以有易无,俟时待价,公平交易,和气生财”用一系列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亲切有味之语,讲述“布帛黍菽之常理”,警世劝善,发人深醒,“为谈修齐者所莫若能外”。
赵氏三兄弟跋
怀德赵氏,以德为本,诚信善行,其影响之大,于老县志中触目皆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上述两篇家训正文及两篇尾跋,我们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赵鉴清先生“最后立孝田,置义产,沾溉族类,取则古人,尤裨世教。”慈善事迹的了解,这无论是对地方史志记载内容的补遗,还是对“中华德文化”的庚续传承,都是沁心润脾,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