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结合树木的碳捕获潜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在2020年1月召开的冬季达沃斯年会上,世界经济论坛宣布一项新倡议——“植万亿棵树领军者”,计划在十年内保护和恢复1万亿棵树,以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自设立植树节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居世界首位。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92亿吨。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可以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任在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统筹、谋定后动。近日召开的全国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强调,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要明确“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笔者认为,这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供了路径指南。
首先,要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国土绿化离不开土地支撑。根据评估,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潜力可达到28%~29%。为了在推进国土绿化中节约集约利用好有限的土地,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实行落地上图精准化管理。在规划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要特别处理好国土绿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以及在道路、河渠两侧违规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等行为。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国土绿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除了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各有其碳汇功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中,森林占39%~40%,草地占33%~34%,农田占20%~22%。把推进国土绿化与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结合起来,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耕则耕,才能切实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再其次,要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国土绿化不能只看面积,还应注重绿化品种的多样化、本土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工林面积虽居世界首位,但生物多样性问题过去未得到充分重视。有研究显示,在我国202个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90%以上的县种植单树种纯林,种植简单人工混交林的县不到40%,种植天然林的县仅3个。由于树种单一,很多人工林里动物少得可怜。不过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在今年全国两会引发关注的荒漠猫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在青海省门源县浩门林场,由沙棘、山柳、青杨等造成的林子,成了荒漠猫、赤狐、狍子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片生机盎然。
最后,要加强管护。推进国土绿化不能只种不养。研究显示,森林固碳速率与其年龄组成密切相关。采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也会严重抵消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严厉打击非法采伐行为,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等多种保护措施,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对于提高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极为重要。应当结合正在全面推行的林长制,有效解决后期管护等问题。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为碳中和贡献“绿色”力量,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