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山与杜重远,一位是打响江桥抗战第一枪,享誉中外的抗日民族英雄;一位是实业强国,抗日救亡,用生命谱写爱国篇章的民主革命英烈。他们殊途同归,都是中国抗战史册上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
这两位中华同乡英杰,个人关系怎样?历史上有过什么交集?这是笔者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马占山,1885年11月生于怀德县毛城子镇西炭窑村一个农户家中。杜重远,1895年3月生于怀德县杨大城子镇凤凰岭村一个农民家庭,两家住址直线距离不到20华里。两人年龄虽相差10岁,但都出身贫苦,都是受怀德这一方水土哺育成长的关东农民的儿子。
马占山1931年前简历:
1902年12月,马占山为报受诬入狱之仇上山落草;1905年脱离绿林,加入怀德县地方游击队,推为哨官;1908年收编为清政府正规部队,委为哨官;1911年归吴俊升部;1913年升任中央骑兵第二旅第三团少校连长;1914年驻防怀德县城;1918年升任营长;1920年升任团长,驻防黑龙江省海伦县;1925年升任陆军第十七师第五旅旅长;1926年升任骑兵第十七师师长;1927年升任第二军军长;1929年改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1930年调任黑河镇守使兼警备司令;1931年10月10日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直至“江桥抗战”爆发。
东北边防军司令公署系统表
东北边防军番号表
杜重远1931年前简历:
1905年杜重远入赵文炳先生无量宫塾院学习;1906年,随赵文炳先生赴毛城子姜家崴子屯于洪江家开馆就读;1908年随赵文炳先生赴长岭利发盛乡张立本家就馆学习;1910年受无量宫监院秦圆林等亲友相助,赴奉天求学;1911年考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堂;1916年毕业;1917年2月任怀德县立第一小学教员;1918年6月考取官费赴日留学生;1923年毕业回国创办“肇新窑业公司”任总经理;1927年任奉天商会副会长;1929年春任奉天工会会长、张学良外交秘书,直至“九一八”事变发生。
从二人这段简历中可以看出,平民出身的马杜二人,一武一文,一步一个脚印,即有同时期同在怀德供职的经历,亦有同时期隶属于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交集。
可以想见,在怀德任职期间,一个是驻军连长,一个是小学教员,尽管是老乡,但年龄相差10岁,当时无论于公于私,两人之间也不会有太多的关联。杜先生在奉天创业初期,正值马将军戎马倥偬南北征战,两人肯定也不会见过几面。只有在东北易帜后,一个任张学良的外交秘书,一个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后调任黑河镇守使),两人才有可能借助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这个平台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往。
九一八事变之后,两人交往日繁。当时杜重远作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主要负责人派驻上海,“江桥抗战”爆发后,被马占山将军委任为个人全权代表。这期间,杜先生不但在上海等地举办演讲募捐会,还以行经五省十城,耗时三个月,共进行六十余次演讲的长江之行,声援马占山将军。
马占山收到募捐钱款收据
为支援马将军浴血抗战,杜重远还倡议《生活周刊》为马将军的抗日将士发动一系列募捐活动。这期间,就连与周刊有联系的一大批知名人士,包括郁达夫等,都向马占山将军捐赠了财物钱款。马占山将军将收到的各界捐款,全数打好收条,委托杜重远,在邹韬奋所办《生活》周刊第六卷第四十七期至第五十二期中陆续登出。
1933年6月马占山将军历尽周折从海外归来,杜先生又亲自到上海码头去迎接,当时的报纸亦留下一幅珍贵的照片。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为推动全民抗战,共同奔走活动于上海滩。
杜重远迎接马占山到沪
马占山将军的孙子马志伟先生在《马占山将军传》中写道:“马占山从庐山返回上海后,依然住在海军俱乐部,整日是闷闷不乐,对应酬厌烦不堪,自己又没有什么事可做。正在此时,杜重远来到上海,马占山经常和杜重远待在一起。杜重远正在为抗日救国而奔走,他组织的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全国赫赫有名。他来上海也是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的,与马占山有着深厚的友谊。马对杜重远极为钦佩,杜重远也对马占山的抗日言行十分敬佩。马将自己的苦恼一一诉说给杜重远,杜重远对马的处境深为理解。在上海期间,杜重远将自己的一些朋友介绍给马占山。”
1935年7月,杜重远先生因“新生事件”蒙冤,被判入狱一年零两个月,此事引发广大爱国民众的关注与声援。马占山将军闻讯后慷慨解囊,送三百大洋以示慰问。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占山将军被委任组织“东北挺进军”,关键时刻,杜先生将所募社会捐款及从光大瓷厂抽出的个人股金,购置军需,亲自押车急送马占山转战绥远的抗战前线。
《马占山将军传》中有一段文字:“杜重远是最早为东北军、西北军、中央红军联合抗日疏通渠道和沟通关系的人。也是马占山日后与中共建立良好关系,接纳中共党员,开展西北抗日斗争,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启蒙人。”这段话也是对杜重远和马占山二人关系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杜重远先生的夫人侯御之女士曾经回忆的一件小事儿,更能体现出他二人之间的特殊感情:
“重远生性豪爽粗犷,但他处处关心他人,事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时心细如发,我常忆起两事:一次,重远去天津与马占山商量抗日募捐之事,他住在马占山家第一夜,即发现马与侍卫杜海之间潜伏的危险矛盾。果然第二天清晨,马占山与杜海同时拔出手枪,‘决斗’在屋顶平台上。马杜二人都是神枪手,两伤俱死的惨剧,即将发生,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重远及时赶到,置身于两枪对峙之间,大声劝说:‘现今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两位的枪口怎能对准自家人啊!’重远的镇定诚恳,和击中要害的话语,使两支即将冒烟的手枪回了鞘。为防后患,重远向马占山要出了杜海,带回上海,安排在自己身边做警卫,我很佩服重远的‘临阵不乱’,为抗日甘冒身被击毙的风险。当时国人仰慕的第一个起来抗日的将军,一旦死于此种枪下,将给抗日救亡造成何等影响!但我嘴里笑他:‘你为朋友是两肋插‘枪’,真能排优解难,化干戈为玉帛啊!’重远含笑回我一句:‘你是瞎子吃元宵,心里有数啊!’”(侯御之《秋月忆——写于杜重远九十诞辰》刊于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还我河山——杜重远文集》第472页)
马占山将军与杜重远先生都是从老怀德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都是怀德问心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作为老怀德街出生的笔者,每每提及两位英雄人物,都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一种自豪之情。把英雄的事迹宣讲下去,把“怀德问心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