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学党史 践初心】“863”计划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2021-06-15 10:50:28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2021年6月14日 第02版)

分享到:

“863”计划倡导者:科学泰斗 胸怀祖国

“863”计划倡导者。新华社发 

“863”计划倡导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1986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助推我国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背后的主要倡导者,是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他们都荣获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实践证明,唯有掌握高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才能占据先发优势,获得更大主动权。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借助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

王大珩院士是光学家,王淦昌院士是核物理学家,杨嘉墀院士是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陈芳允院士是无线电电子学家。4位科学家在各自深耕领域很有建树,对祖国未来充满着同样的热爱与忧虑。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收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信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充分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计划因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863”计划。

从此,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随着“863”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深海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积极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发展道路,培养、锻炼了众多高技术人才队伍,支撑我国在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后劲十足,为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还促进了高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航天员群体:浩瀚太空 书写忠诚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胸怀强国梦、矢志强军梦、献身航天梦,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先后14人次勇闯苍穹,巡游太空68天,绕地飞行106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自从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中国航天员队伍接续飞行,迄今已有11名航天员、14人次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次次在太空中飞出了中国高度。

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鼓点,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一个个新的方位——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时隔短短两年,费俊龙、聂海胜执行“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在距地球表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2012年6月18日,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以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赢得世界喝彩;

2013年6月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太空讲台”,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11月18日,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征途,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在浩瀚太空书写忠诚,豪情壮志始终在航天员们心中激荡。

热门评论